南通改革开放40年发展述评⑤ | 大城崛起
信息来源: 南通日报 | 2018-12-24 11:11:58 | 访问次数:531次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江海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是我们国家伟大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南通日报》推出南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系列述评,展现南通奔腾澎湃的改革开放实践,描绘全市人民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讲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南通故事”,为南通落实好省委赋予的“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定位、新使命加油鼓劲、汇聚力量。
今天推送系列述评⑤ 大城崛起
家住新城小区的老朱已经70多岁,每次去一趟南大街,总是说“回城里戏戏”,在老一辈人心里,南通城区就在“六桥”之内;
在市行政中心上班的小洪,每天从通沪高架半小时赶回南通经济开发区的家,在她心里,新城区再漂亮,也不见得比星湖101街区繁华;
而作为港闸区“5100”引进人才、老家山东的街道干部小郭,则把家安在北大街的万科金域蓝湾,出门往南走走就是夜色斑斓的通吕运河:“这里本就是‘城里’的模样啊!”
改革开放40年,南通这座由张謇百年前开启的“中国近代第一城”,实现了翻天动地的巨变。这些巨变,让许许多多新老南通人时刻感受着、欣喜着。
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城市坐标方位,以改革的决心引领城市建设,以精细的管理提升城市品质,花园城市,已然可期。
从“一城三镇”、沿江带状组团再到江海组团,大城格局渐次拉开
南大街、桃坞路、中南CBD、星湖101、北大街和五水商圈,40年来,一座座商业地标拔地而起,从南到北,形成多“中心”的格局,有的充满活力,有的再度繁荣,有的蓄势待发、未来可期。
城市中心的变迁,数出40年城市发展的清晰年轮,与南通四次总规编修后的城市布局吻合。
1978年3月,国务院第3次城市工作会议释放中央关于“认真抓好城市规划工作”的精神,改革春风激活一池秋水。
1979和1987年,南通相继开展第一、二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则在1994年编制完成,规划以沿江港口和产业为动力,由主城区、港闸区、开发区、江海港区四个城市组团,构成沿江带状组团城市形态。此次修编,无论从规划理念,还是从总体布局结构上,均较前两轮城市总规有重大突破,大城格局由此拉开。
随着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南通与上海、苏南的对外交通发生重大变化,原通州市撤县设区,南通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在现版城市总规引领下,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逐步释放,带动了城市格局的深刻变化,由“一城三镇”逐步向沿江带状城市、再向“一主三副多点”的江海组团城市转变。
城之大,首在格局和规模。每一轮总规编修,也伴随着区划体制调整,对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和城市面貌的重新塑造有着深刻影响。
1984年,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34年来,开发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常住人口由不到 5000 人发展至25 万人,建成区面积约 70平方公里,成为沿江带状组团的“南翼新城”,引导和推动南通城市格局向东南沿江发展。
1991年,港闸区建区。27年来,原来的郊区,已成长为特色鲜明的“北翼新城”,带动了南通城市向西部和北部地区延伸,“城市向北、生活向上”口口相传,地处南通西北的陈桥街道基本完成城市化,乡村的影子只能在万顷良田中找寻。
2002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新城区建设,这也标志着南通主城区跳出“六桥”老城,展翅东南。2004年,市行政中心南迁,南通大学新校区启动,南通体育会展中心开工,至2010年,新城区彻底告别阡陌麦田、瓦屋农舍,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公园绿地和宽畅路网,成为了集行政、科研、金融、文化、商业、居住于一体的多功能的现代化城市中心区。
今天的南通,正处在一个新旧动能转换,多重机遇叠加的发展“风口”上。市委、市政府作出战略谋划:建设南通中央创新区,作为引领创新之都建设的“科创特区”。
在崇川区、通州区和开发区交界处一块沉寂多年的土地上,中央创新区铿锵落子。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地”:与中央商务区直线距离仅2公里左右,可实现创新功能与生活功能“双眼互动”,共同提升新城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又与五山和沿江地区一起,实现功能核与景观核“双核互动”,推动南通中心城市向功能与生态融合型转变。
“60年前看人民路,30年前看青年路,当下看中创区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南通大学教授顾晓松从小在濠河边长大,对中创区建设给南通城市未来带来的变革,有着深刻的认知。
在中创区从规划蓝图变成现实模样的同时,南通也开启了国家级试点——第五轮城市总规编制工作。
多重战略机遇真正在南通落地,关键是新一轮总规编修找准未来20年影响城市发展的重大变量和条件。既要把原有蓝图实施好,建设好中创区、五山地区、濠河片区、地铁等重点城建工程,又要推动城市从外延型向内涵型、功能型向功能生态融合型、管理型向管理服务融合型转变,破解“江重海轻”“滨江城市不见江、临海城市不近海”的城市困局,形成规划层面指导未来发展的“施工图”。
城市的高度在增长、厚度在积淀,城市承载力不断提升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坚实的城市基础建设底子,事关南通未来。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南通进入大规模城市建设阶段,尤其是在城市路网、住房建设、公用设施等基础建设阶段成绩显著。
市区道路经过大刀阔斧的规划新修和拓宽改造,打通“断头路”,交通功能进一步完善,通行条件更加便捷。从2009年开始,市区组织立体交通大会战,集中力量建设城市快速路网,“一环一轴八射”的格局奠定,建成快速路网总里程约83.24公里,位于全省第一方阵。
“10分钟上快速路、20分钟上高速、30分钟通勤。”快速路拉开了南通城市发展骨架,串联城市组团与重要枢纽,促进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快速路网的跨越式发展成为南通交通通畅的生动写照,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建设则是南通交通重大变革的重要标志。2017年年底,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南通开启地铁时代。今年11月,2号线一期工程也如期开工。
建地铁就是建城市。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对优化出行结构、提高公交分担率、改善交通出行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也具有极大的拉动效应。城市住宅是一个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折射。40年来,南通市区的住宅,从平房到楼房,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代人蜗居在不到20平方米的斗室,到现在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8.5平方米,住宅越来越高,小区越来越美,配套也越来越完善。
住宅的高度在增长,“广庇天下寒士”的温度也在提升。2000年,我市在全国率先改进了经济适用住房分配办法,从“补砖头”变“补人头”,货币化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过渡到“坐着船儿过河”。2010年,外来务工人员纳入经济适用住房保障范围,“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开创了农民工享受城市住房保障的先河”。2008年起,我市把棚户区改造工作列入历年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
城之大,在于城市功能的优化和公用配套的完善。
40年前,南通市区自来水生产能力7.5万立方米/日,自来水管道总长100公里,路灯仅为2255盏。40年后,公用事业惊艳“蜕变”,城市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亮化等公用事业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最新数据显示: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100%,实现从供“合格水”向供“优质水”转变;全市污水总处理能力为160.96万吨/日,累计建成雨污水管网约3777.83公里;市区路灯31.59万盏,亮灯率超99%;今年完成供水6.3亿立方米,全年用气量59200万立方米。
40年来,每一处公用设施的完善,都让人们的活动空间更大、幸福指数更高,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五山及沿江修复、濠河景区提升,“双修”提高城市颜值
南通城市建设跨越发展的同时,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核心内容的“城市双修”,成为城市建设发展的新课题。
2017年7月,南通入选全国第三批试点,开启“城市双修”,补齐城市短板,提升人居环境,转变城市的发展模式。这与南通“三城同创”行动方案提出的“增绿、清水、畅通、便民”行动的内在本质要求高度契合。
“双修”启动后,南通就像一件艺术品,不断精雕细凿,先后实施了五山及沿江生态修复、历史文化街区修缮等一批重点工程,通过沿江生态修复、打通城市微循环,改善居住品质等项目实施,塑造出“山、水、城、林”交融的城市风貌。
2016年以来,我市高质量推进“大地植绿”和“心中播绿”。3年创建,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35%,城区绿化覆盖率约43.3%,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67平方米。今年10月,南通喜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绿色,已成为南通城市最厚重的底色。
自1978年以来,历届政府都把建设濠河作为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任务。经过近20年的精心整治,濠河及周边区域被打造成一个以濠河水域为载体,绿化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集聚的省级风景名胜区。
在以濠河为南通第一生态圈的基础上,南通倾力打造“两河两岸”(通吕运河、海港引河)第二生态圈生态绿廊建设。2014年起,因地制宜地实施沿河道路、慢行系统、滨河步道、绿化种植、亮化工程等。原来运河的“工业聚集带”逐渐转化为城市生活和商业的亲水岸线。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城市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基因”,南通把地域、历史、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入城市开发建设,以寺街和西南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为引领,推进寺街、西南营、港闸区复兴巷、渡口巷等保护修缮。目前,唐闸古镇三年改造成果初现,汤家巷民俗故居修缮完成。
“双修”,画定了城市“绿色”和“蓝色”天际线,提高城市颜值;“城管”,则以大攻坚和微治理双举措,保护人居环境。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推进难点顽疾“大攻坚”。南通在全省率先编制完成生活垃圾分类和治理专项规划,同步编制完成建筑垃圾处理、餐厨废弃物处理等专项规划,总结形成了具有南通特色、符合南通实际的“3+5+X”分类模式和“5+1+X”推进机制。
面对群众对于生活环境的关注度和要求越来越高的问题,我市开展了城市“微治理”三年行动,重点突出沿路、沿河、沿社区等“三沿”区域的环境短板和民生服务问题,做到整一片、成一片、靓一片,努力使“污点”变“亮点”,把“盆景”变“风景”。
“独具海韵江风,坐拥古寺名刹,林水园城相依,宜居人家入画。”诗人笔下的南通曾以山水相依、江海融汇的小城风光旖旎迷人。如今,站在改革开放再出发的起点上,南通正以大城崛起的姿态,闪耀在新时代筑梦征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