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气象: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6号
邮编:226018

电话:
0513-85099225

传真:
0513-85099235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南通

南通改革开放40年发展述评③ | 产业蝶变

信息来源: 南通日报 | 2018-12-24 11:00:48 | 访问次数:514次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江海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是我们国家伟大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南通日报》推出南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系列述评,展现南通奔腾澎湃的改革开放实践,描绘全市人民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讲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南通故事”,为南通落实好省委赋予的“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定位、新使命加油鼓劲、汇聚力量。

今天推送系列述评③产业蝶变

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如果说,发展是第一要务,那产业则是经济发展的第一阵地。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产业转型升级是城市发展永恒不变的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 南通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牢牢抓住江海联动开发、国际产业转移和长三角一体化等机遇,通过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企业培育等一系列举措,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长河的关键节点上赢得先发优势。

从追量到谋变到求质,产业蝶变升级,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明星城市名响全国

改革开放初期,南通抓住机遇,率先试验、敢于创新,大力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电子轻纺产业,搞活企业、培育市场体系成果显著,经济效益名列全国工业城市之首,成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明星城市。

1984年初,10家市属工业企业被确定为改革“试验田”,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紧接着,国务院批准南通市为我国首批对外开放14个沿海城市之一,批准在南通建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大拓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

短缺经济时代,全国日用消费品需求大幅增长,南通瞄准市场需求,轻工工业成为经济主导。1978年轻重工业比例为67.1∶32.9,传统的纺织、服装及食品加工业在工业经济总量中占比49.8%。同时,从农村解放出来的大批劳动力转向工业生产,集体、个体以及私营企业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乡镇工业焕发生机。1983年,乡镇集体企业的工业总产值17亿元,首次超过农业产值。

奠定产业基础取得先发优势, 南通将搞活企业、培育市场体系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1987年,市区158 家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及多数集体企业落实了承包经营责任制,200多家小型工业企业采取招标、投标等形式,实行国家所有、集体承包和租赁经营,小型商业企业普遍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租赁经营。一批企业经过挖潜、革新、改造,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南通的工业生产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好势头。

改革开放的洪流以排山倒海之势,冲破了僵化思想的束缚和旧有体制的障碍。轻纺产业带动下,20世纪80年代的南通经济发展飞速:市区工业经济效益在全国220个城市中名列前茅,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苏锡常通“苏南模式”的重要成员。

轻纺之城华丽转身

上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南通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抓住世界制造业向我国东部转移之机遇,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建设上海北翼经济中心,实现由轻纺城市向我国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的转型发展,不断激发工业经济活力。

进入新世纪,南通提出接轨上海、服务上海、实施沪苏通一体化发展战略,这对全市产业结构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大大提升了南通产业集聚力和辐射力。随着醋纤二期、申华化学、中远川崎、富士通电子为代表的一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南通工业主导产业逐步由传统轻纺产业转向以船舶、机械、电子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和新兴产业,以纺织、服装、机械、电子、食品、化工为支柱产业,医药、化工、建材、船舶、冶金、电力等产业相互配套的工业体系开始建立,为工业经济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后劲。

在实施“依托江海、崛起苏中、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走向世界”战略布局中,南通坚持“以工兴市”方略,2004年重工业比重超过轻工业,工业经济实现由轻变重、由低到高的转变。

随着苏通长江大桥、 洋囗港、吕四港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南通告别“有江无大桥、有海无深水港”的历史,大步迈进桥港经济新时代,全市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也随之加快:做精做优传统纺织轻工产业,改造提升电子化工优势产业,加速发展海工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化工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装备制造、海工船舶重装备六大支柱产业板块初步形成,南通成为我国电子生产基地和新兴的机械工业基地、船舶工业基地、精细化工基地和新材料基地。

2002-2008年,南通经济年递增率14%-15%,全市6县(市、区)都成为全国百强县。2009年,南通以市为单位达到当时的省定小康水平指标。十年持续跨越发展,华丽转身的南通经济重返全省第一方阵。

历史告诉我们,实现从崛起苏中到融入苏南,进而挺进长三角核心圈的城市振兴,必须坚持优化产业结构的跨越发展之路。

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随着体量基数的提升,人力、自然等要素发生变化,增度换挡、结构调整、政策消化三期叠加,我市经济发展从2010年开始步入新常态,全市工业经济增速趋缓。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南通面临的考题。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围绕打造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抢抓改革开放新机遇,相继出台《关于强化产业链培育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意见》等政策,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把提升企业新能力作为核心支撑,强化创新资源、平台载体、政策环境等关键保障,形成了2个国家级(船舶与海洋工程、家纺)、4个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33个市级特色产业基地。

2014年,我市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电子信息、化工医药、船舶及重装备和能源及装备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11076亿元,增长11.6%;海洋工程、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六大制造业新兴产业实现产值4180亿元,增长20%。数据表明,六大主导产业板块正逐步向现代纺织、绿色化工、智能装备、精密机械、海洋工程等新领域加速转型;新兴产业发展氛围持续增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十二五”以来产值年均增长率达28%。

科技创新是产业转型的不竭源泉。中天科技从电缆线缆向光纤、预制棒转型,更涉足光伏、新型锂电池生产和储能系统研发领域,跻身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综艺集团从纺织行业不断向电子信息、软件、光伏以及股权投资领域拓展;神马电力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中远船务全面进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领域,自行设计并成功建造了世界最先进的首座圆筒型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等一大批高端海工产品,成为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领军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助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有力支撑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顺利前行。南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3200亿元增至2014年的5501亿元,呈现“总量迅速增长、占比不断提高、占全省份额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主导产业加快转型、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成为南通新常态下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真实写照。

“3+3+N”体系加快构建

迈过“数量追赶期”,走向“质量提升期”的南通,转型发展步履更加稳健。

2016年,南通市委、市政府提出: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三大重点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智能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三大重点新兴产业,加快构建“3+3+N”先进制造业体系。这让我们看到,南通从新的产业转型路径再出发:着力推动“3+3+N”先进制造业做大做强,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

智能制造、能源工程、锂动力电池……今年10月25日,一个个新建、续建重大产业项目亮相全市项目建设现场观摩活动,再次推高了各县(市)区比拼项目的热度。聚焦“3+3”重点产业集群,我市牢牢扭住项目建设的“牛鼻子”,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2016年至2018年三季度末,全市共新开工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659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190亿元,平均单体规模1.9亿元。总投资450亿元的金光纸业、200亿元的招商局重工豪华邮轮项目已经落户;180亿元的阿里江苏云计算中心、150亿元的恒科新材料二期等一批重特大项目正在建设;中天钢铁投资超千亿元的千万吨级精品钢生产基地落定通州湾,即将建设。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94个,完成投资493亿元。

一个个重大项目背后,是南通地标产业集群耀然崛起:船舶和海工占全国市场的份额分别达1/10、1/3;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龙头企业水平位居世界一流、国内第一,产能跃居全球第6位;六大产业产值占比超60%,今年有望突破1万亿元。

今年11月15日,南通新一代信息技术博览会开幕,向数百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发出诚挚邀请:“将设立1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专项资金,采取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全力支持细分领域的领军企业、高精尖项目落户南通。”

推动主导产业勇攀高峰的同时,南通不忘抢占新兴产业“风口”,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出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与城市和社会、与人才和资本深度融合。

在南通新城区东部一片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中央创新区建设如火如荼,科创中心、医学中心、文化中心、会展中心……这里将成为南通创新体系的核心、长三角北翼的创新高地。当下,南通积极布局以中央创新区为核心的“一核两区六基地”,招引阿里、华为、中兴、浪潮、大唐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力争到2025年,成为我国重要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中心、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基地,培育1000家亿元级、100家十亿级、10家百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企业,带动相关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吸纳就业40万人。目前,全市形成通信产品、集成电路封测、电子元件、电子器件四大主导板块,到今年底,预计相关产业产值将达2300亿元。

每一次产业变革,犹如一个个强劲的音符,汇成了南通波澜壮阔的产业蝶变乐章。对于今后的产业谋划蓝图,南通目标明确: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接近3%,高新技术企业数突破1500家。

在不断构建、完善“3+3+N”先进制造业体系的道路上,南通必将砥砺前行,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