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气象: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6号
邮编:226018

电话:
0513-85099225

传真:
0513-85099235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南通

南通改革开放40年发展述评② | 动力澎湃

信息来源: 南通日报 | 2018-12-24 10:53:13 | 访问次数:447次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40年来,江海大地上发生的沧桑巨变,是我们国家伟大变革的一个生动缩影。《南通日报》推出南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系列述评,展现南通奔腾澎湃的改革开放实践,描绘全市人民革故鼎新的精神风貌,讲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南通故事”,为南通落实好省委赋予的“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定位、新使命加油鼓劲、汇聚力量。
今天推送系列述评② 
动力澎湃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40年来,南通敢为人先、踏浪弄潮,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以深化改革促进扩大开放,改革开放的“双引擎”动力澎湃。

成如容易却艰辛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回望改革开放40年,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重点突破到全面深化改革,南通广大干部群众用双手书写了将改革不断推向纵深的壮丽篇章。

如果以每10年为一个阶段进行研析,我们发现,改革之路并不平坦,开放的征程充满挑战。改革开放初期,南通率先试验、敢于创新、抓住机遇,创造先发优势;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探索时期,改革开放起伏跌宕,经济发展潮涨潮落;进入桥港时代,南通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多个层面的改革,多项改革迈出了新的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改革部署,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不断提供南通经验。

抓改革,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哪里矛盾和问题突出,就重点抓哪里的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得风气之先,积极探索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农村改革的率先突破带动各个领域改革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重点是搞活企业、培育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

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后,我市掀起了思想解放的高潮,较早明确提出以股份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产权制度改革的企业改革新思路。与此同时,市场体系建设发展迅速,涌现了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有特色的专业市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改革朝着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乡镇工业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我市率先在全省突破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资本市场“南通板块”开始兴起,事业单位改革有序实施,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南通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受到中央领导和省委的充分肯定。多项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案相继出台,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

十八届三中全会,新一轮深化改革号角吹响,南通承担多项国家及省级改革试点——

被省政府确定为教育现代化市级示范区建设单位;经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复同意,成为开展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市;成为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试点市;经国家发改委同意,省政府批准设立江苏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通州湾开发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和省战略层面;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开始市场贸易采购方式试点……

自强不息、自我革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经历艰难曲折,迎来春华秋实。

蹄疾步稳“组合拳”

坚持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改革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我市打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一大批重要改革压茬推进,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推进陆海统筹发展改革,探索可持续发展新路。

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适时提出发挥江海联动开发开放优势,开展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设想。2015年12月8日,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南通开展陆海统筹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为我市提供了发展的重要载体、改革的重大平台。

陆海统筹发展改革以综合改革为着力点,在制度探索、先行先试上求突破,整合陆海资源要素、优化陆海产业布局、促进江海港口一体化发展、改善陆海生态环境,努力把南通建设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区和沿海转型发展先导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陆海统筹发展改革推进以来,国家海洋局将我市列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海域综合管理试点市”,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获准设立……陆海统筹发展改革探索了破解陆海二元经济结构难题,促进了陆域经济和海洋经济良性互动,为发展赢得了广阔空间。

擦亮“放管服”改革品牌,优化营商环境。

“放管服”改革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是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当头炮、先手棋。

今年11月2日,市政务服务APP“南通百通”正式上线,推出10大板块500多项功能,可在线查询1400余项政务服务指南、在线办理295项审批服务事项,政务服务从“集中办、网上办”进入到“掌上办”的新阶段。

2015年8月20日,全国首家经国务院同意、省政府批复设立的地级市行政审批局在南通挂牌。以此为标志,我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国家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此后,市委、市政府每年明确一个方向,先后形成“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等有影响的改革品牌。

着力开展“3550”改革。3天完成企业开办,5天领到不动产权证,50天取得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3550“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去年11月,我市在省内成立首家大数据管理局,先行先试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打造以“不见面审批、零缺陷服务、精准化监管”为核心的南通“放管服”改革升级版,实现“提速、增效、降本、惠民”目标。

当前,南通正对标省委省政府赋予的“一个龙头、三个先锋”新定位新使命,进一步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集聚更多先进生产要素,为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加快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开放融通连“五洲”

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江海交汇的独特地理条件赋予了南通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

突破保守和封闭,南通人在开放融通中搭建连通五洲的“舞台”。

历史永远不会忘记这些时刻——

1979年,南通第二棉纺织厂用补偿贸易方式从美国引进纺纱设备;1981年,南通兴办首家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南通力王有限公司;1983年,巴拿马籍海轮“格陵兰”号抵达南通港,这是南通口岸正式开放后停靠的第一艘外轮……

更为令人难忘的时刻1984年4月7日。这天早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一条重要消息,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包含南通在内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听闻消息,南通广大干部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市委市政府领导更是激动万分,因为他们清楚,南通能够赶上改革开放的头班车来之不易,前途可期。

同年12月,南通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建立。从长江边富民港一片芦苇荡出发,一代代开发区人发扬“拓荒牛”精神,风雨兼程、团结拼搏,把荒滩和农田改造成园区、新城,引来一家家跨国公司落户、成长。2017年,南通开发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40亿元,人均GDP达4.2万美元,已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09年5月26日,苏通科技产业园奠基。十年弹指一挥间,一个全面引进新加坡先进理念,充分借鉴苏州工业园区成功经验的“江海生态城、国际创新园”已然在苏通大桥北桥头堡崛起。

2013年1月3日,南通综合保税区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南通综保区以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口岸作业、保税服务等业务为主体,学习和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点燃了服务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复函江苏省政府批准同意设立“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示范区”,通州湾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前不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南通考察时,对通州湾开发建设寄予厚望。当前,市委市政府正按照李克强总理来通考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谋划放大通州湾的内涵和功能,举全市之力开发建设通州湾,奋力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支点。

沐风栉雨、砥砺前行。目前,我市已拥有6个国家级开放平台、13个省级开发区,5个一类开放口岸和一批跨国合作、南北挂钩、跨江合作的园区,逐步形成由经济开发区、高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沿江沿海特色园区组成的多层次、多形态的发展格局,呈现出功能提升、转型加快、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开发园区以全市5.6%的面积,实现了全市60%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以上的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到账外资,有力支撑带动了南通经济社会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引进来与走出去

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

开放之初,很多现在看来顺其自然、理所当然的事,在当时却存在重重“禁区”,需要破除种种“框框”。江苏首家中外合资企业南通力王有限公司筹建时,外方提出要与国际接轨,土地采取租用的办法,劳动力要自由雇用。这样做就是把土地和劳动力变成商品,这在当时看来是“背离社会主义”的。经过不断解放思想、形成共识,思想上的障碍终于破除了,筹建工作顺利实施。

更多的障碍来自于区位条件。当时南通有江无桥、有海无港,基础设施落后,外资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内起色不大。

2003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市政府顺应国际产业资本新一轮转移的大潮,紧紧抓住苏通大桥开工建设的契机,提出了“学习南京‘撑竿跳’经验、向国际资本要生产力”的号召,不断营造鼓励、升温、聚集、加压的氛围,全市连续五年实现了利用外资“撑竿跳”。

2016年以来,新一届市委、市政府主动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审视面临的战略机遇、拥有的比较优势、具备的基础条件,以项目建设为龙头,更高水平“引进来”,进一步拓展开放空间、丰富开放内涵、放大开放优势。

2018年3月9日,一场特殊的招商引资培训会在市行政中心报告厅举行。

台下是来自全市各地招商一线的骨干,台上作招商工作策略讲座的是市委书记陆志鹏。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举办招商引资专题培训会并由市委主要领导授课,在我市还是首次,在全市形成了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抓招商,要从队伍抓起、从项目抓起的鲜明导向。

截至2017年,我市已吸引了来自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投资者,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586家,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其中,总投资超3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566家。

“三军”闯天下,“通商”通天下。在全国乃至全球舞台上,南通有三支“大军”声名斐然——“娘子军”打响纺织品牌,“铁军”打响建筑品牌,“海军”打响船舶海工品牌。

上世纪80年代,南通“走出去”从劳务输出悄然起步,到90年代挺进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再至新世纪以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境外投资如火如荼。近年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快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通富微电收购美国AMD马来西亚超威半导体工厂股权,获取世界先进封装技术;双马化工在印尼东加里曼丹岛投资建设10万公顷农工贸合作区,获批江苏首家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我市企业“走出去”投资领域从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行业,向新能源、船舶装备等新兴行业领域拓展,并开始涉足境外资源和房地产开发等领域。

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质态不断提升,结构效益持续优化。1988年,我市进出口额首超1亿美元;到2017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2360.2亿元,总量全省第4。船舶海工、服装、家纺、化工、集装箱、光伏等六大出口主导产业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近60%。全市贸易伙伴达206个国家和地区。

南通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证明,凡是开放搞得好的时候发展就快,开放是南通发展的优势所在。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是南通的历史选择、现实选择、战略选择。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沿着改革开放这条创造历史的道路不断奋进,南通必然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来源/南通日报

/南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汤晓峰

编辑/丁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