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南通商会会长陈平专访
信息来源: 南通市 | 2012-1-10 12:24:52 | 访问次数:3373次
南通雁,飞翔在南非的天空下
南通--南非相距6500多公里,有这样一群南通人,他们在南非的市场上打出“南通家纺”的招牌,打响了“南通商人”的名气。2004年,300多位南通民营企业主发起成立江苏在南非的第一个商会――――南非南通商会, 团结商户,凝聚人心,共同发展。这其中,就有一只展翅带队的“领头雁”―― 南非南通商会会长、南非圣尼斯进出口公司总经理陈平。
1,首开先河 出海闯出一片天
陈平今年48岁。8年前,海门土生土长的他要去海外当打工仔的消息像新闻一样传遍了四乡八里。收拾完行李,他没有忘记带上几包方便面。“我还从附近小店里买了大米、方便面、床垫、钢笔、本子,我们原以为南非就是没有人的非洲森林呢!”――他说。南通-上海-香港-约翰内斯堡,国泰航空公司的机舱里,他面向窗外,想到自己可能会遭遇的许多困难,想到陌生而艰苦的创业条件,想到自己对家人对家乡更重的责任……,他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
踏上南非这块红土大地,他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首先就是语言关。打小在海门乡村生长的陈平,几乎没怎么正规学过英语,要再别人的国度挣钱、创业,语言不通是最大的困难。为了推销家乡带来的产品,陈平拿着计算器,借助手势和肢体语言,凭着一股子憨劲儿,居然做成了几笔生意。初尝甜头的他并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再与当地人做生意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他用农民的朴实而独特的方式,不断地总结、学习,通过融入当地生活,过了语言关。初到国外,除了语言不通,还有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家人不在身边照料生活,一切全部靠自己一人打理。那时候的南非,中国移民还很少,在约翰内斯堡那条只有四五家中国商店的唐人街上,连几根最普通的青菜也买不到。他吃住全部在店铺,白天,忙着生意,晚上,摊开简易床垫就在店内打着地铺入睡,每次听到人说“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历程,陈平都是感慨万千。语言不通,远离家乡,思念亲人,这些都让在外打拼的陈平觉得更为辛苦。正是因为了这样的经历,他分外觉得家乡人在外的团结、融洽、互助和关心是多么的珍贵。那时候他就立下一个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工作,将在外打拼的南通人、家乡人团结起来,互助互利。
经历了语言关、饮食关等之后,在被称为“财富金矿”的非州土地,他们开始“挖掘”自己的“第一桶金”。
陈平说:“当时,我跟另外几户人家一起合作,试探地进入市场,先从小笔生意开始,看准市场方向后再进行大的动作。”此前上海人、北京人已经先期在南非“试水”,文化程度高、 经验较丰富的他们占得了先机,但是南通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凭借着南通纺织基地这一片大后方的支持,从面料种类、绣花图案、出货速度、价格优势等几个方面都超越了其他竞争者,逐渐占领了南非市场。最初到南非的南通商人只有7、8家,主要经营床罩、被子、毛毯等家纺产品。当时的约堡的24号路旁边租了一片仓库区,从事毛毯等床上用品的批发业务。南通人很快打响了名声,不久,24号路就成为南非最繁忙的中国人批发市场。每到周日,进货的车辆都停在马路上,原本冷清的道路变得繁忙无比。
这时,陈平的生意也随之开始从小作坊向现代化企业迈进。2002年爱人来到南非帮忙;大儿子2004年也来到南非,英语熟练的他成为陈平的得力助手,在企业负责对外联系;2003年1月,新开的南非工厂占地已由原来的1500平方米扩展到了现在的4000平方米,雇用的经理都是早来南非多年的有一定经营经验的福建人。
凭着一股闯劲,陈平在南非开拓出一片天地,也让自己的梦想在南非的天空下飞翔。
2. 商会为家 乡情凝聚众人心
南通人在南非不仅仅是打响了“南通商人”的名气,这些来自海门的这些农民生意人共同写下了在海外“二次创业”的传奇。1998年,一些海门商人走出国门开创自己事业的“第二春”,带着南通的家纺产品趟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今年已过“知天命”年龄的陈平,当年是海门叠石桥市场最早开办托运业务的商户,正是有着一股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闯劲,他又来到了遥远的非洲大陆。经过一番摸爬滚打,看到身边一同创业的南通人历经的种种艰辛,陈平深深地感到:南通人如果不抱成一团,那么即使创业小有成就也会很容易受到伤害,经营的风险和代价仍然会十分巨大。当年一些初到南非的商户只有小学文化程度,26个英文字母都不认识。陈平对当年他们初出国门的一些“糗事”也毫不回避:“开始见了外人都很害怕。有一天,夏日炎炎,那热啊,有一个会员出去办事,突然迷了路,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喊家人来接,又说不清街道名称,只好跑到附近的加油站等人来接。”初到南非时,包括陈平在内,许多人语言不通,对法律、税务、海关方面的知识也丝毫不了解,货物进关时万一遇到问题,往往解释不清楚,经常是几十万、上百万的货物被海关税务查抄,辛苦一年的血汗钱就象是扔了水里。像这样的困难经历了多次之后,陈平深深地陷入了思考:“一个好汉三个帮,福建商人、上海商人虽然早占商机、创业多年,但是南通人在侨界里是最团结的,为什么南通人不在这里专门成立一个商会,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互帮互助,一起迎接与挑战并存的商业机会呢?”于是,在家乡政府和领导的关心下,他和300多名老乡于2004年一起倡议创立了江苏在南非的第一个商会。商会成立后,陈平是副会长,他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为老乡们的事业奔忙。2007年8月25日,他接过商会会长的接力棒,团结带领他们迎接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如今,1000多名南通籍商人在南非创造出“超级能量”,每人都是进出口商,仅家纺产品一项,南通企业在南非的出口创汇额就高达3亿美元。在陈平等人的努力下,南通商会逐渐在商户之间搭起平台,在商人和领事馆之间建起桥梁,行囊里不再羞涩的南通商人又出现在捐资助学的行列里。除夕夜集体守岁、应对困难时互通信息真诚合作、老乡意外死亡后倡议集体捐款……作为南通商户在南非的“家”,南非商会秉承“为事业服务,为大家分忧”的宗旨,开展一系列工作,并负担起回报社会的责任。2005年1月6日晚,时任中国驻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总领事唐庆恒来到南非南通商会,看望了在这里的300多位南通人,和他们亲切握手,致以新年的祝福,还询问了南通产家访产品的销售情况和新品开发计划。商会领导通过越洋电话,向南通市外办负责人通报这一喜讯,并借此机会向南通市委、市政府对商会成立的支持表示感谢。现在,南非南通商会已经正式融入了南非华人华侨社会,成为南非一支重要的侨团力量。
3.打工凭什么? 体力-智力-实力
南非是财富金矿!当时的试探,演绎成今天的成就。步上海人、 北京人的后尘,南通人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创业的队伍。梦想是靠双手来实现的。从1998年当初的少数7、8户南通商人一起结伴飞赴南非,陈平又在4年后一起与老乡合作从海门运来机器在异国开厂,到现在,除了打理自己南非公司和海门公司的生意,陈平还兼任着南非南通商会会长等一些列侨团社团职务。从普通的农民到成功海外创业的企业家和重要侨团领袖,这当中的酸甜苦辣可谓一言难尽。陈平这样说:“打工靠什么?靠的是体力。致富靠什么?靠体力和智力。创业靠什么?就是要靠体力、智力和实力。”这个简单的道理从这位农民出身的民营企业家口中说出,其中的内涵式沉甸甸的。
2007年11月,陈平坐在自己家的客厅里和记者侃侃而谈。“当初台湾人来南非是带着移民家具柜的提单一起过来的,大陆人来南非是拎只旅行袋过来的,现在南非商界有这样的说法:如今大陆的南通人来南非都是带着家乡的货柜过来的。”从最初在约翰内斯堡24号路打下的第一片市场,南通人逐渐在约堡的香港城、百家商城和非洲商贸城等大型商城开辟据点,现在,南通商家已经成为每家大型商贸城等大型商贸城不可或缺的生意合伙人。陈平说:“没有南通人的加入,这些商城的生意就没有现今这么红火。而我们南通乡亲也发扬了团结精神,以团体的名义与各家商城谈判,大家共同出谋划策,从最大程度上保护了我们乡亲的利益。在南非的中国移民中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人像南通人这样全部集中在一起做生意。大家相互帮助、相互交流,靠着南通人集体的智慧,我们最终拿下了南非家纺市场”。
陈平这样介绍:刚到南非的时候,很多南通人只有几万块的现金,情况好一点的有10多万,但现在在南非做生意的南通人里面,身家几千万的已经很普遍,有的已经有上亿的资产。而且南通人的生意也已经不再局限于家纺产品,从房地产开发、小商品生意、服装进口,到种植业、养殖业,甚至还有的到非洲其他国家经营矿产开发的。据统计,在南非的南通商人每年给国内创汇近3亿美金。
陈平自己总结说:“我们为什么发展这么好,除了我们自身的刻苦努力,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有国内家乡发达的家纺行业做坚强后盾。以前靠体力打工的时代过去了,而依靠智力打工要依赖的条件太多,靠实力打工却是依托着家乡家纺产业的巨大优势。我们在南非做生意的很多人在国内都有工厂,在南非有店。国内的工厂是我们的后作坊。我们现在能取得这个成绩都是国内发达的家纺行业带出来的,家乡的产业优势才使得我们成为了‘创业赢家’,所以祖国家乡才是我们最坚强的后盾。”
在南非闯荡的陈平为代表的一群南通人,相信这样一句话:“成功的花儿也浸透着汗水”。在遥远的非洲大陆,这一群勇敢的南通雁正翱翔在南非的天空。
--------作者:欧阳星海,摘自《南通人非洲创业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