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气象: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世纪大道6号
邮编:226018

电话:
0513-85099225

传真:
0513-85099235

你所在的位置:首页 >> 会员专区

叩开中非“丝绸之路”——黄跃权专访

信息来源: 南通人非洲创业风采录 | 2012-1-10 12:22:28 | 访问次数:3171次

 
 

      史学家把沟通中西方的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已跨越历史2000多年。当下,南通家纺商正大举创业非洲,作为先行者黄跃权苦心十年,只为叩开中非“丝绸之路”。

 

      在南通华正纺织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跃权的办公室墙上,有两张照片最引人注目,一张是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2月6日访问纳米比亚时与他握手的照片,另一张是他与纳米比亚前总统努乔马的合影。这两张照片记录了他人生中最珍贵的瞬间。然而,在南通商界,人们还不一定都了解黄跃权,因为他绝大部分时间是在遥远的非洲。

      这位地地道道从南通起家,一步步闯出了国门的汉子,有着多个头衔:纳米比亚华人爱心组织主席、纳米比亚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副会长、纳米比亚中国工商联合会副会长、纳米比亚天华国际投资公司董事长、纳米比亚龙城商贸中心董事长他从做——家纺起家,发展到做矿产,办商城、建学校,在中非之间叩开了一条“丝绸之路”。                     

 

积跬步 以行千里

     从17岁练摊到今天,黄跃权在商海打拼己有26年。他出身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如果论“成份”,还是个“贫下中农”,祖父要过饭,父亲当过生产队长,自己只读到初中毕业。上面有3个姐姐,黄跃权算老小。初二那年暑假,他第一次跟着父亲上街卖枕头套,想不到从此与家纺结上缘。黄跃权是个机灵的小伙子,读初中时在班上还是“难题组成员”。他有一个律师梦,可由于初中前两年没开英语课,中考要考英语,结果全班没一人考上高中。黄跃权当了一年多的木工。那年头,“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在社会上正争得不可开交。三星(镇)人的经济细胞却早被改革开放的曙光激活。他们在叠石桥一带悄悄地做起了小生意。黄跃权的姐姐在家用缝纫机做些床上用品,母亲当采购员,他和父亲负责推销,常常在棉花地里做买卖,看见到工商人员来了,就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后来听说东北市场大,就去了沈阳。父子两在北方贸易大厦广场摆起地摊。由于价廉物美,他们的货终于上了大型商场的柜台。1988年,黄跃权在辽宁工业展览会上看到一条珩缝被,顿时眼睛一亮,萌生了新想法:转产大件。那时,市场上买不到珩缝机。他就使出木匠的看家本领,用自行车轮七拼八揍,仿造了一台珩缝机。那机器毕竟不是厂家生产的,不好使,生产一条珩缝被比现在生产100条都难。老爷机现在还搁在家里,成了他的家庭“文化遗产”。

      从手工作坊到现代企业的跨越,南通的家纺业花了大约十年的功夫。黄跃权经历了这段磨砺,悟出了要“敢为人先”的创业之道。

    

闯天崖 海阔天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温州人”成功闯天下,成为改革大潮中的幸运一族,而南通的家纺商人此时还刚刚崭露头角。黄跃权在进军东北市场的同时,把触角伸向了俄罗斯边贸。然而,这不是他的最终理想。

     辽宁的一位朋友听说黄跃权想到国外创业的意向,便帮助他联系上正在非洲经商的朋友。1997年6月26日黄跃权带着1000美元和一货柜的家纺产品,来到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那朋友的朋友用车把黄跃权接到旅馆,关照了几句就离开了。这是一块远离祖国6500公里的陌生土地,语言不通,举目无亲,一切只能靠自己。其实,黄跃权早有心理准备,压根就没想退回去。他摸仿猫的生存方式,先熟悉所在地周边环境,再一圈圈地往外扩展。他从当地华人报纸上搜寻商情,请华人引路,挨家挨户推销产品。不懂英语,就拿着计算器,打着手势,与客户“对话”。他最先学会的一句商业用语叫“开许”(Cash),即现金的意思,因为那里都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由于他货真价实,名声越做越大,生意越做越红火。一些大客户甚至要求包销。黄跃权却十分照顾当地小客户,不因利小而不为,哪家货不全了,就主动给补上。一名博茨瓦纳的商人,从一张包装纸上看到了他的产品介绍,不惜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找上门,要求当他产品的经销商。

     有个叫“莫沙”的印度人在非洲从事家纺业历史悠久,量也最大。为他供货的客商一天多达300家,排队送货的车子络绎不绝。“莫沙”“牛”到点钱都来不及,一般客户根本不放在眼里。黄跃权与他从一天两条被做到一天7只货柜价值300多万元人民币。有一天下午5点多钟了,老莫沙的儿子和女婿开车来请黄跃权去一趟医院,说老人想见他。老人病得很重,一见面就伸出手摸摸他的脸,再摸摸他的手,然后伸出大姆指说:“你是好样的中国人!”老人当晚去逝了。事后才知道,黄跃权是老人请来见面的唯一外国人。老“莫沙”关照子女,做生意就要找像黄跃权这样的中国人,他值得信赖。

 

建友城 情系非洲

      在非洲有一个中国城市的名字十分响亮,那就是“南通”。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非洲访问时,惊讶地发现“南通人”胜似当年“温州人”。许多人都以自己是“南通人”而自豪,只要说“我是南通人”,非洲人就会投以赞许的目光。

      南通人“包融会通”的精神,在黄跃权的身上有着充分的体现。

      非洲的治安环境非常差劲,劫匪横行,腐败严重。大白天,说不定就会有人用枪口顶住你,把你洗劫一空。但也有善良的人在暗中保护着南通人。一个叫“安米那斯”的老板,与黄跃权有着长期的业务往来,他儿子总是在背后悄悄保护着黄跃权。一天傍晚,发现黄跃权车开得特别快,闯了黄灯,担心他受罚,就开车跟在后面,直至他安然无羔才离去,黄跃权当时全然不知。2001年12月13日星期天,黄跃权开着宝马车去给一家公司送货,半路上遭到绑架。5个绑匪用枪逼着他,将他蒙上黑布,手铐脚镣,并抢走了身上的现金、手机和所有值钱的东西,关了三天三夜。外面的朋友发现黄跃权不见了,纷纷四处寻找,并动用了一切社会关系。突然有一天,绑匪把他宝马车的钥匙扔在他面前的桌上,问他是不是要把黑布取下?他说:“现在不需要,待以后我们成了朋友,再相认不迟。”不知是无意放松了看守,还是故意放他一码,绑匪不见了。黄跃权收起宝马车钥匙,躲在杂树丛里花了两个多小时,打开手铐、脚镣,逃出虎口。

      非洲之乱,归根到底在一个“穷”字,治乱先要治穷。纳米比亚北部,与安哥拉接壤的地方有一个小村落叫“奥西勘戈”(Oshikango),村里有一棵大树,树冠直径约有50米。长期来,两国人民就在树下交易。那一带也没有像样的房子。一到下雨天,就无法交易。黄跃权主动借钱给当地人盖了店面房,然后再从他们手里把店面房租下来经营。店面房越盖越多,形成了长约200米的商业街。2003年,黄跃权先后从当地政府买下了10万平方米的土地,2006年盖起一座2万平方米的中国(商)城,开了40个商铺。2008年6月将有一座占地8万平方米,可容纳140个商铺的“龙城”竣工。从目前招商情况看,家纺占地16000平方米。龙城将来除了经营家纺外,还有百货,95%将由南通人经营,1000多纳米比亚人将在这里找到就业岗位。现在在边境经商的中国商户已达400多家,其中南通人就占了一半以上。中国出口安哥拉的商品70%从这里转口。

     黄跃权在这里办了家纺工厂。他的非洲大羚羊纺织品公司和龙城建筑群成了这里标志性建筑。“奥西勘戈”(Oshikango)村的名字如今已被“贺劳纳非迪市”(Helao Nafidi)取代,一座新型城市正在迅速崛起。2007年经黄跃权牵线搭桥,贺劳纳非迪市已与南通市结为友好城市。

 

再创业 招招领先

     一个国家的总统、执政党主席受聘担任南通民营企业的顾问,在一般人看来这是“天方夜谭”,而在黄跃权创办的企业里却真有其事。他和纳米比亚开国元首--努乔马总统、现任总统、执政党主席波汉巴之间有着亲密友好关系。去年,丁大卫市长访问纳米比亚时,执政党主席努乔马就邀请南通嘉宾到自家农庄作客。

     纳米比亚共和国是一个有82万平方公里,1800万人口的国家, 1990年3月才摆脱殖民统治,宣布独立。“西方国家”的长期掠夺,造成了非洲的贫穷落后。一些家庭四五口人只有一条破被,连垫单都没有。南通的家纺产品深受非洲人民喜爱。黄跃权的事业在纳米比亚有了长足发展,但他牢牢记住胡总书记在接见中资企业人员时的叮嘱:“要从中非合作的长远发展出发,积极与当地社会和谐相处,特别是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在促进就业、改善生活条件、兴建公益项目、培养建设人才、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多为当地排忧解难,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多做深得民心的好事实事。”他通过纳米比亚政府捐资办学、救助孤儿寡妇,赞助总统基金会,先后达100多万元人民币。赠送棉被、床垫一万多条。最近,他们又在筹划给当地寡妇村赠送布匹的事。这些善举在纳米比亚人民中间产生很大影响,黄跃权作为南通商界的代表,也受到纳政府的敬重。

     纳米比亚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纳米比亚政府希望中国人能帮助他们开发利用。黄跃权得知这一消息马上向国内通报。他们凭着民营企业在产业拓展方面的得天独厚优势,一下子就拿下了20个矿权,其中有铅、银、铜、锌矿,一个大型能源矿占地5000多平方公里。我国能源短缺,而一些“西方国家”也密切注视着这一矿权,获悉纳中公司的合同获准后,私下出价3000万美金要黄跃权让出矿权。黄跃权不但没有退让,反决定把58%的矿权交给国家,并书面表示,如果国家需要,可以无偿奉献。他说,现在是我们反哺的时候了,爱祖国就要有实际行动。胡总书记在纳米比亚访问得知这一情况后,握着黄跃权的手,连连称赞:“好,好,很好!”

     黄跃权从家纺业起家,现在又踏进采矿业,标志着南通商界非洲创业正走向多元化新格局。一条五彩滨纷的中非“丝绸之路”正在黄跃权等南通商界骄子的脚下越走越宽。